近日,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面对镜头抛出惊人之语,声称中国同意签署《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》议定书“只是做做样子”,甚至要求中国必须率先销毁所有核武器才能“展现诚意”。面对激将法,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大校在7月14日的记者会上四两拨千斤:“菲方某些人经常对中方维护地区和平的努力无端攻击抹黑,令人费解。”他同时重申中国“已明确表示愿率先签署条约议定书”。
中国不仅是核大国中唯一承诺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”的国家,更是唯一承诺“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”的核国家。就在此前两周,马来西亚外交部长穆罕默德·哈桑公开表示,只要所有文件准备就绪,中国将签署《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》议定书。7月10日,中国-东盟外长会上,王毅外长再次确认了中方的签署意愿。这一酝酿近三十年的区域安全机制,在2025年迎来历史性突破。在东盟多数国家为中国立场喝彩的背景下,菲律宾的突然发难显得格外突兀。
特奥多罗的言论存在明显逻辑漏洞——《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》(又称《曼谷条约》)的核心是要求核武器国家承诺不对东盟使用核武器,而非要求签约国销毁核武。这种“偷换概念”更像是为特定目的服务的政治表演。就在防长发表强硬言论的同时,菲律宾外交部却悄悄寻求与中国重启对话。
这种分裂背后是菲律宾面临的现实困境:美军在吕宋岛部署的“堤丰”中程导弹系统,将马尼拉2300万市民置于核对抗前沿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如果届时东南亚诸国均如约签署无核武器区议定书,菲律宾允许美军部署核武器的行为将直接违反条约义务。经济数据更揭示了菲律宾的尴尬处境——2025年上半年菲律宾外资暴跌82%,中资占比从50%骤降至10.3%,大米价格突破40比索/公斤。这种“政治冒险换经济灾难”的剧本,让特奥多罗的强硬表态显得苍白无力。中国的签约承诺绝非外交姿态。在国防部回应的字里行间,透露出清晰的战略考量。
菲律宾防长特奥多罗
首先是道义制高点的把握,通过率先签署议定书,中国成为首个支持该条约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强化负责任大国形象;其次是对美国“核模糊”政策的反制,当美军核潜艇频繁游弋南海之际,中国的签字如同在南海画下“核禁区”,任何核力量的冒险都将撞上国际法的铜墙铁壁;另外则是安全理念的实践,中国推动的“共同、综合、合作、可持续”新安全观,正在东南亚地区落地生根。
这场外交博弈中,美国的角色同样耐人寻味。自1995年《曼谷条约》签署以来,美国始终以“审查条约义务”为借口拖延签署。当中国和俄罗斯表态支持后,美国陷入战略被动——签署则失去核威慑筹码,拒绝则暴露双重标准。国际舆论对此洞若观火。《外交政策》杂志尖锐指出:“美国害怕的不是条约本身,而是失去用核武器要挟盟友的权力。”
当中国用一张纸就能赢得东南亚民心时,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显得格外苍白。菲律宾防长的“核激将法”最终未能扰乱地区国家追求共同安全的步伐。中国从容的背后,是以行动代替口舌之争的战略定力,更是对区域国家安全诉求的真诚回应。当霸权思维仍在制造对抗的幻象时,南海之滨的无核区建设,已然成为新安全观照进现实的一缕曙光。